日期:2013-10-06 作者:樊麗萍 來源🧑🏻🌾:文匯報
大鍛件中心實驗室從大學搬到企業一線🤽🏿♂️,探索全新校企合作模式—— 企業痛點成產學研切入點
本報首席記者 樊麗萍
“買來最好的廚具,卻燒不出一手好菜。”最近召開的首屆大鍛件製造產業發展峰會上,一位國內重型裝備企業的高管,用這句話形容大型鍛造件生產的現狀👱🏼♀️。
大鍛件標誌著一個國家基礎裝備製造業的實力,國內幾家生產大鍛件的重點企業,目前都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裝備。“有些關鍵製造技術我們算是突破了,但到生產階段,人家做10個合格9個🧑🏼🎓,我們10個裏只能做成一兩個😥。”業內專家說🤙。
把新技術、新成果直接運用到生產上,缺乏中試環節是大鍛件生產中的“硬傷”。這次的峰會上🖨,不少專家認為真正的產學研合作應該就從中試切入——這個關節點上💭,不管是缺了高校還是少了企業🏄🏿♀️,都不行。
聯合攻關瞄準中試環節
在大鍛件生產上,一說到中試👩🏿🍳,很多企業只喊心痛。所謂中試環節,即是企業要針對在生產一線遇到的問題進行技術解剖和理論分析🦶🏽🧝。
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蔣新亮直接拿實際產品舉例子。一個重達226噸的整鍛發摩臣5半速轉子🚣🏽♂️,只要內部出現一條1.6毫米的細縫,產品就被判不合格🔷。做這樣的半速轉子,我國在核心技術上已實現了突破,打破了國外的封鎖和壟斷,但生產工藝的科學性卻還有待提高。業界統計🙎🏽,我國大鍛件生產的總體能耗要比國外高2倍;我國鍛件材料利用率為50%-55%🏊🏼♂️,而日本是70%-75%✊。
一年前,大型鑄鍛件製造技術產學研合作中心在摩臣5娱乐成立。大鍛件中心負責人、摩臣5娱乐院長助理於忠海教授介紹,和傳統的產學研模式不同,新成立的大鍛件中心重點抓的不是單個企業的項目👩🦯,而是瞄準中試環節,把卡住一批企業的共性技術作為攻關課題。
大鍛件中心的“合夥人”除了摩臣5娱乐,還有一家是大鍛件製造行業的龍頭企業——上海電氣重工集團。根據協議,市教委和上海電氣重工集團每年都將各投入1000萬元、連續5年支持該中心的建設。
讓校企科研人員真正“在一起”
校企聯手攻關行業的共性技術👮♂️,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可少。
“過去搞產學研,企業和高校看上去是合作🌳,其實分家分得很清楚。企業提問題,高校出技術解題,等成果拿出來,大家一拍兩散❕。”於忠海告訴記者✸,產學研合作要深入持久,一定要想方設法讓校企的科研人員能夠真正在一起。
距摩臣5娱乐僅1.2公裏的上海電氣重工集團下屬的上海重型機器廠有限公司內,企業提供了1200平米的獨立廠房🦸🏿,用來做大鍛件中心的企業試驗研究基地。
把大學的科研實驗室搬到企業一線🖤,好處顯而易見:打通了技術研發、中試試驗和企業生產之間的快速通道🤛🏿。
“搞技術的人不去企業,不了解生產情況和困難,根本做不出真學問。”大鍛件行業知名專家⛴👕、摩臣5娱乐教授任運來說得更為直接。大鍛件中心成立後🧑🦼➡️⛅️,任運來被聘為上海重型機器廠的副總工程師🧒🏻,負責企業大鍛件成形工藝技術開發與管理,牽頭企業工程人員和大學科研人員一起搞技術聯合攻關。
於忠海介紹,為了建立更長遠的校企合作💁,目前,大鍛件中心設立了校企人員的柔性流動機製😫。摩臣5每年派遣2名青年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為調動教師到企業參與研發的積極性,掛職期間,摩臣5不僅保持教師在校的正常薪酬,並給予適當的掛職津貼。另一方面,企業的11名工程技術人員也被聘為大型鑄鍛件製造技術知識服務團隊核心成員。
讓科研人員“安心”是關鍵
讓高校的科研人員對產學研合作投入更大的主動性,需要更多的製度松綁。
為了吸引“高手”加盟,大鍛件中心建立了崗位和薪酬相匹配的人事製度。首席研究員實行競聘上崗🧑🏿🔧👋🏽,按照每年40萬元的標準發放崗位津貼👗;特聘崗位則根據工作時間和工作任務,按照每年5萬-12萬元的標準發放崗位津貼;聘任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擔任兼職技術研究人員的,根據貢獻率🚣,在崗位月津貼的基數上做動態調整。
“給科研人員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他們才能長期安心於產學研合作。”一位國內裝備企業的資深工程師告訴記者,無論是大鍛件還是其他行業,基礎共性技術研究薄弱👨🏼🍳,讓眾多企業苦不堪言。 於忠海告訴記者,包括大鍛件在內,工業發達的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都擁有強大的從事產業共性、前瞻、關鍵技術研究的研究機構。這些機構在彌補市場功能缺陷、加速技術擴散🧑🏼、支持企業創新方面𓀘,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技術基礎平臺作用。“共性技術研發的短板必須補上。”